如果说,老子追求真理,那也应是人生的真理、价值的真理,不是自然哲学的真理。
……生灭名字,但是假立,生灭心灭,寂灭现前,了无所得,是所谓涅槃空寂之理,其心自止。适来,夫子时也,适去,夫子顺也,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。

天只是以生物为心,自然界生生不息,化育无穷,这就是天心。因为他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,故能够依乎天理,做到以无厚入有间,熟练地掌握杀牛技术。如果说,四端是四种潜在的存在,那么,这不是指认知理念或道德理念,而是内在的情感需要和情感意识。其代表人物颜元,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,主张践履实用。照儒家和其他各家(墨家除外)所说,白马非马一类的辩论,听起来虽然很吸引人,也很有趣,但是没有实际用处,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应用,如果当辩论者需要马时,他一定会挑选白马、黑马或别的什么颜色的马,而不是既非白马亦非黑马的那个抽象的马。
这同孟子的博学而详说之,将以反说约也虽然方法不同,却属于同样的思维类型,二者都是通过自反思维获得世界的意义,主体自身就是世界的本质。他的基本思维是,天有理气,故人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,但人之所以为人,则由形而上的天命之性所决定。性命则是指天之命于人而人受之以为性者。
[125]《老子·四十章注》。道是非存在,同时又是真正的存在,具有形而上的性质。良知作为未发之体,既是道德本体,又是真诚恻怛之心,即真实的道德情感,因此,他不强调上一截,下一截的区分,而是主张在现实的体验中实现自己的本体存在。既得于已,则见于事者,以时措之,而皆得其宜也。
这不是一般的对象认识,这是一种本体体验型的存在认知。它们的主要区别,在于耳目只能接触食色之类,因而产生食色等感性需要,心则具有仁义之性,因而产生义理等道德需要。

这种现象既同农业社会个体的生产方式有关,又是由实践经验型思维方式所决定的。但是,这里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,而是一个体验的问题,这正是庄子思维的特质所在。因此,墨家很重视概念的明晰性、精确性,到《墨经》诸篇,就更加明显。知觉作用,手足运奔,扬眉瞬目,皆成佛道。
不以小害大,就是不以感性形体害其心性大体。比如人能不能前知,这是先秦时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。我们不去讨论墨子的兼爱学说,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墨子建立其学说的思维方式,是一种逻辑概念的判断和推理,而无情感心理以及体验活动的参与。这样的技能和知识只能在个人的实践中体会,却不能上升为一般理论。
另方面,心体又不离心用,必须通过心用而得以实现。孔子的学生宰我以为三年之丧时间太长,建议取消,孔子听后批评他不仁。

在以实践、实用为原则的思维方式得到提倡并居支配地位的情况下,名家学说得不到发展,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。自从《中庸》提出天命之谓性,这一命题就成为儒家哲学的正统说法,贯穿于儒家哲学的始终,成为儒家哲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。
中国人不喜欢提出科学假说,更不喜欢推理和求证。孔子很重视真情实感,认为这是仁的心理基础。凡是视觉健全的人,都知道什么是黑,什么是白,黑和白是客观的,而且是经验事实可以证明的。但是,得到什么呢?得到我的仁心、仁性,这就是大体。非彼无我,非我无所取,是亦近矣,而不知其所为使,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。因此,心性之学不需要进行许多论说和辨析,辨析愈多而愈支离,与自家身心性命毫无关系。
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心具一切相,心具一切性,心即是实相,亦是实性。理学形上思维的特点是,形上不离形下,本体不离现象,普遍不离特殊,一般不离个别,它要求在具体的现实中把握形而上之理。
这说明,真正的知识和技巧只能在个人的实践经验中去体会,不能用一般的理论语言去表达。这是成就自家身心性命之事,不是什么获得知识之事。
《墨经》提出大故、小故等学说,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。道家集大成者庄子,就是提倡和运用这种思维的代表人物,他所说的真人,就是实现了真我即自我超越的人。
性是就人而言的,是人的内在本性,但决不是与天道相对立,它就是天道的实现。如果一味向外求知、向外探索、向外推理,那就如同程颐所说是游骑无所归,于自家身心性命毫无干涉。道家一方面提出道的抽象观念,以得道为人生的最高目的。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。
三、潜在本体意识及其实现 未发已发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,它同四端、七情一样,也是情感论的,所表现的思维方式也是体验型的意向思维。真心的真正实现,就是除去形体的限制,超越与物相对的自我,进入绝对无限的精神境界。
就人而言,命表示其客观性、外在性和必然性方面,性表现其主观性、内在性和目的性方面,但性来源于命,命实现为性,性命合一就是天人合一的性命之理。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思维在佛教理论中的表现。
宋明理学把内圣之学看成是最根本的学问。这种体验必须把自己放进去,以自己为本位,做到绝圣弃智、见素抱朴,无知无识,如同婴儿一般,但实际上却超越了一般的认识,达到一种无知之知。
这就是他所说的非空非假,亦空亦假,即为中道的中道哲学。性以据内,自分不改,名为性。这种自反心理或自反思维,在中国历史上确实产生很大影响,具有社会普遍性。这不仅赋予情感以先验的道德内容,具有本体论的性质,而且强调从未发到已发,是一个不断自我实现的过程,也是自我体验的过程。
这就是真正的内外合一、物我合一。但否定也是为了达到绝对肯定,并不是完全的否定。
性命变成了形而上的道德本体。第三节 体验型思维 一、体验型思维在两种对立思维中形成 中国传统哲学是人文主义的,它不是纯概念、纯形式、纯逻辑的理智型思维,而是以主体的情感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意向思维,或者说,是情感体验层次上的意向性思维。
他从孩提之童,幼而知爱其亲,长而知敬其兄的心理情感出发,推出人有仁义之性。但心又有三义,即心体、心宗、心用(此说来自《大乘起信论》),心体即法身、佛性,心宗即般若智慧,心用即解脱。 |